|
|
写并快乐着。我一直认为好的诗歌首先是要打动自己,然后再打动读者。一首诗歌所要表达无非是作者一时的感悟,和对自己所见所闻的内在发现,文字的表达只是作者对读者打开的一扇心窗。下面我就自己在这次诗赛活动中的写的两首短诗分别作一些浅显的题外阐述,希望能跟各位爱好诗歌的朋友作些简单的交流。
《秋歌》
圆月。弯刀,秋水明亮
蝴蝶病了。她唱弦歌遁去
她之流霜,划一道弧线
隐入乌鸦私秘的翅膀
听
一枚心事从遥远行来,风声
水起,一坛老酒
流落为江湖风雨忧愁
我只是匆匆过客,手握些秋风
突围,十月蛊惑人心的注目
和今夜喜悦泛滥的烟火
当看到《秋歌》这个命题之后,大脑中浮现的就是秋天的辽阔苍远与金色飞舞的画面。如果单单从这个方向去构思题意,不免很容易就会落入一般的俗套。于是我想着从夜景切入,并分别从视觉、听觉与感觉这三个方面去阐释秋天的压抑与释放,和忧愁与喜悦。
第一节,在这里我先把“圆月”呈现给读者,开头就给读者一个丰满而赋有想象空间的画面,如此或会直接拉住读者的认同。接着我以“弯”与秋水的“明亮”来反衬“刀”的生硬与冰冷,这里的刀透视着时间的无情和心绪的纠结。“蝴蝶病了,她唱弦歌遁去”,如同一幅生命的弦歌,轻轻地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逝。而“她的流霜”象是夜空划过的流星,在一种美丽与优雅中静静地燃烧、绽放之后悄悄隐入黑暗之中。翅膀总是给人飞翔与渴望的。这里的“乌鸦”是虚指的本我,“我”在对时间与生命流失的叹息中,仍会有对飞翔的渴望。这一节我主要是从视觉上去捕捉秋歌的意象。
第二节,我抛开前面从视觉上所营造的暗灰色基调,而从听觉上去感受这秋之歌的吟唱,以使诗意从沉重的的氛围中慢慢走出来。“一枚心事从遥远行来”,月夜下想起一些从前的过往,这是很轻柔自然的感觉。“一坛老酒流落为江湖风雨忧愁”,这是对过去得失的一种深入与沉淀,当然也有一些对现实的无奈在有意无意中侵入其中。到这里也是从听觉过渡为感觉的一个节点。
第三节,主要从感觉上进一步对秋之歌产生一些个人主观的感悟。这里我说自己只是“匆匆过客”,就是想要告诉自己,不能再对前面的灰暗色调作过多的停留,而要在秋风中突围那些“十月蛊惑人心的注目”和“今夜喜悦泛滥的烟火”。不管呈现在我面前的是诱惑还是烟火,这些都不能作为自己停留的理由,毕竟前面还有更好的光亮需要我去寻找。
以上就是我写作这首小诗的心路过程。由于是临频写作,难免在很多地方还不尽人意。就象几位斑斑指出的,这首小诗还有很多毛病与不足,无涯很欢迎大家的批评与指正。
《流金岁月》
◆流
流出的时间,足以积蓄一座方城
乌鸦飞进来歇歇,它没有找到粮食
我坐在城头看城外的风景
我的目光被乌鸦带走了
◆金
金色的骨朵绽放出一朵微笑
我从微笑里抵达,我后面跟着一只乌鸦
它的羽毛黑亮,它的神情诡秘忧伤
它的后面滑落一道金光
露出秋水样的微笑
◆岁
岁月的弦在蒹葭的秘密里晃荡
它墨守成规,它的源在水一方
一只水鸟望见了夕阳
夕阳的前面是一只流浪的乌鸦
◆月
月亮升起了一些乡愁
我坐在乡愁的影里望着月亮
.....................
一看到《流金岁月》这个题目,我就感觉这四个字从我眼前缓缓流过,象是一个个的音符,又象几片带着声响的时光。于是,我刻意把这四个字拆分开来,一个一个地写,写对时间流逝的困惑与惶惑,但在最后却写出了乡愁。呵呵。
记得很久以前看白话聊斋时有一篇关于乌鸦人的,此人每每想家时就会穿上乌鸦羽衣,然后变成一只乌鸦飞回家。无涯这首里面的乌鸦只不过是一个虚我,它只是对本我的补充和意象,其中相互交替穿梭,只是为了对一种流浪思乡的心绪的小心诠释。
第一节乌鸦所要寻找的粮食或就是本我正在思念的亲情和一些流失的时光,这里的乌鸦(“我的目光被乌鸦带走了”)只是对本我的一种补充,就象灵魂之于身体。
第二节的微笑或就是一些果实和希望,这里的乌鸦(“我后面跟着一只乌鸦”)成了跟在我后面的影子,也暗示着灵与肉的统一,其中忧伤中不乏看到一道希望。
第三节这里的乌鸦(“一只水鸟望见了夕阳/夕阳的前面是一只流浪的乌鸦”)确实是在夕阳的前面,只是因为人的视角的习惯,首先看到夕阳,然后看到夕阳前面的乌鸦,这时本我已经完全跟虚我结合为一个整体,而那只水鸟代表的或是流逝的岁月,或是站在物外的旁观者。在这里我也是有意从另外一个视角去旁观那个“我”,从而减淡前面铺染的一些忧伤,而让心境尽量平静下来。
第四节又完全回到本我的实体,这才是真实的境地,也是中秋之夜想起从前过往的一种淡静从容的心理。此时,只有简单的乡愁铺泄,文字反而显得多余了......
如此而已。
中秋之夜,写这样的体裁,无由地就会想起一些牵扯乡愁的东西,却也是对逝去的旧时光的一种沉淀与思考。
就象霞版所说的,这首诗歌分开来,每首确实显得单薄了些。由于是短诗赛,有不超过20行的规定,所以我只敢多想而不敢多写,呵呵,一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