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8-3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浅意 于 2014-8-4 10:27 编辑
最佳修辞奖: 陌陌《流光中的小翠》
余小成《你是我永远戒不掉的烟》
《流光中的小翠》
(节)
在光阴的怀抱里,天空是一把大伞,水是一块块打碎的镜片,四季是旋转的风车,往事是镜子里盛开既陨落的花朵,思想是一条行走的缎带,忧伤与喜悦是上面的纹饰,那么小翠是谁呢?小翠是一个注释,她说她是风里的歌声,遇见什么什么就生出了透明的羽翼,她说她在薄暮中逆光的样子最好看。
石阶的缝隙里住着一粒草籽叫小翠,她梦见是从一枚雪花的窗格中跳落下来的,她记得还在星星的睫毛上打过秋千,被一阵挨着一阵的雨水推醒后,就开始娴舒妖娆起来,她们还送来葱绿的袍子,她长一寸袍子就绿一分,一直从青碧到浓郁,到盛夏的时候她还觉得自己比屋檐下避雨蜻蜓俊俏好几倍。
山谷里一条清冽得不像话的溪水叫小翠,她一遍一遍的包裹着石头的疼痛,直到它们放弃了那些怒火跟尖锐,露出笑容。世界上的微笑都是温润的,她有时候还站起身去拥抱高山,尽管隔着很远很远,只能抚摸到远山鼻息的轮廓,她还没有那么大的力气去模糊山崖上的棱角,其实清醒的疼痛也是一些存在的表象,她这样想过,像一个哲学家。
《你是我永远戒不掉的烟》
(节)
很多人不喜欢这个季节,不喜欢这个萧萧的落叶里夹杂着萧萧的风声,我倒是希望有一些落叶能够舞蹈着,蒙蔽我的视野,哪怕我会变得目光短浅或听不见歌唱,其实这又有什么呢,我知道,我们依旧会在风的帘里撕扯开一道道疤痕,哪怕流出的血痕会把彼此淹没或覆盖;我永远都不会拂去那厚厚的发黄的叶子,就像许多人不会轻易拂去记忆里厚厚的尘埃;我知道,落叶的下面,仍会残留一丝仅存的喘息,一丝倔强的温存,守候着爱者渐渐冷却的臂膀。
伸出的手不是想抓住什么,也不是想对天盟誓,更不会想划伤记忆的肌肤,轻轻地滑落是不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痛楚,只有来自对面的光会有所感触,当光芒消失的时候,其实光留给我们的或许你是你的影子或者是一个人的眼泪弥漫的湿痕,或者是一个人慢慢转身的瞬息回望。
食指已经渐渐的被你染黄,像一张渐渐发黄的老照片,也想一袭弯弯的月牙,在慢慢吮吸我们的记忆和记忆背后的那高高的城池,总是有万千的利箭会飘来。
我们每个人总是拼命地想忘却,面对我向你竖起的发黄的手指,却不想记忆的深处也会两狼烟四起。
我知道什么是留存的痛,就像那若隐若现的烟,会始终环绕我,蚕食我挚爱的目光,甚至连同那夹着香烟的手指,留在外面的那像涟漪的流痕。
---------------------
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这个就是书画相通的地方,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是说在文字中留意加入一些形线,色彩,温度,这个多像音画中的形线,颜色饱合度,明度,和色调的冷暗。在分析无花态度的《谁与赴年华--雨中读图记》一帖里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在讲修辞,“我的感觉是因笔墨多少厚薄以及冷暖来体现文本性情,而文本性情又是作者想在帖中体现的自身性情,也就是说笔墨性情出自作者性情,这个转换过程须是通过技巧来实现,然后又不全依了技巧。春江水来绿如蓝是暖色,北风卷地白草折是冷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墨重。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墨薄。薄厚冷暖间情绪自出。”
在余小成和陌陌的两篇文章中能读到对应的内容,“我永远都不会拂去那厚厚的发黄的叶子,就像许多人不会轻易拂去记忆里厚厚的尘埃","食指已经渐渐的被你染黄,像一张渐渐发黄的老照片,也想一袭弯弯的月牙,在慢慢吮吸我们的记忆和记忆背后的那高高的城池","她们还送来葱绿的袍子,她长一寸袍子就绿一分,一直从青碧到浓郁,到盛夏的时候她还觉得自己比屋檐下避雨蜻蜓俊俏好几倍"。"青年低下头吻小翠的时候,云霞红晕着捂住了太阳的半边脸。月亮探了探头回身剪了一段月光刻上小翠的名字,等着她夜晚赶过来的时候扎在她的发辫上"。
余小成和陌陌都是熟谙修辞的高手,这两篇文章实在应该单独写两篇解析来。如果说对于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不太理解,那就形象点说,辞者是归类于形式的东东,总归是为文章立意所服务的,拿编个篮子或做个青花来说,首先确定篮子和青花的用途,装饰用的有其大小,筐口也不一样,确定这些后再打下毛胚,起码得能用啊,如果只花里胡哨而不能用,那修辞毫无意义,如果只有毛胚没有修辞,那是山顶洞人用的。毛胚打好了,就开始打磨线条,一行白鹭就画根线,两个黄鹂就点两个点。线打好了就上色,拿起画笔描啊描,就像上面提到的各种颜色,最后成品出来了,喷口水,吹口气,又好看又适用,于是提着自已的篮子捧着自已的青花来交流。人们一见就会说:哇,真飘亮。文章真好看。这图真好看。陌陌在《流光中的小翠》中说了一句好要害的话:思想是一条行走的缎带,忧伤与喜悦是上面的纹饰。这几乎就是修辞的诗化格言级别。修辞是形式的,内容是要紧的,但有时修辞真的会脱颖而出,单独于内容外独立成美。但内容可不行,必须有个蛋壳。陌陌所说的思想是一条行走的缎带,忧伤与喜悦是上面的纹饰,这一点我感觉水画儿在用了。她的图里的面已经开始使用仿象了。一种比意象还要高级两百倍的高端武器。题外话题外话。我就不扯东扯西了。
上面只是修辞的基本要点,如果修辞这么简单倒好办了,这还不足以是修辞的全部,只是修辞的原始状态。未完待续。刹不住车了。这两篇文章实在是得慢慢解开。
我们接着开始,“自宋以来儒者不以修辞为事,莫窥斯秘矣。”“鲁迅: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教科书上说:修辞格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对这些我们了解下就行了,如果写字前先看这些,我保证你不会写了,连路都不会走了。因为在我看来,这是分析家,评论家的事,不是写家的事,你所做的就是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她有时候还站起身去拥抱高山,尽管隔着很远很远,只能抚摸到远山鼻息的轮廓,她还没有那么大的力气去模糊山崖上的棱角,其实清醒的疼痛也是一些存在的表象,她这样想过,像一个哲学家”。陌陌的想像力就是这么丰富,至于里面有几种修辞格,管它,不能让评论家失业了。
余小成的文章修辞好(形式),对一些情感细节的观察和运用上更好,这些修辞发挥作用的基础。“我永远都不会拂去那厚厚的发黄的叶子,就像许多人不会轻易拂去记忆里厚厚的尘埃;我知道,落叶的下面,仍会残留一丝仅存的喘息,一丝倔强的温存,守候着爱者渐渐冷却的臂膀”。这句话易引起共鸣,把平静中的绝望,相望中的温暖表现的淋漓尽至。
这篇我先收笔了,再不刹车,就跑到火星上去了。
----------------
陌陌文不足处:修辞不宜太集中,可以参考中国水墨。几竿竹子,几点兰花即可,太集中了反而不好,少即是多。
建议经济使用,常写常新。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