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11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长亭外》鉴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中年昄依佛门,号弘一)
李叔同的这首歌曲经久不衰,是送别歌曲经典,获得了永恒的生命。有人评价说,这首歌已经成了新的“阳关三叠”, 在新旧交替、道术灭裂的二十世纪,中国人已经用这首歌“送别”了太多的东西。
而在我看来,它既是歌,更是诗!是主题与意境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1.先看这首歌的主题。它写的是“送别”,生离死别是人生一件大事,“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李白);“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这些极言离别之苦的名篇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征引传诵,因为他们写出了离别者的一种通感。而此诗中,地点: 长亭外,古道边;时间:晚风扶柳的傍晚;场景:芳草连天碧,日暮笛声残;事件:伯劳东,飞燕西,把酒与君长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而“天之涯地之角”的分开,和“今宵别梦寒”的想象,把人的情绪再次拖入伤感的旋涡。
2.再看这首歌的意境。作者是饱读诗书之大家,极尽了意象之能!“象”(物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长亭、古道、芳草、柳、笛、酒,全是送别类意象,运用之妙,竟然不杂不乱、一气呵成。显而易见,它是从古诗词中走来,凝结了作者的智慧,创造出送别诗词的又一个顶峰。
此外,诗句简捷凝炼,点到即止,言而不尽,余味无穷。如此词浅意深但哀而不伤的诗句,配以舒缓旋律,就很难不成为中国的名曲。
在我的贴中后面几句是个人加上去的,让各位见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