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阳光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这是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一句名言。
这个故事是关于振保的,很早以前就看过这本书,对于这句话虽然记得,但是关于振保和书中几个女人的故事,却有些模糊了。于是又在网上搜索来仔细的看看。
“振保是正途出身,出洋得了学位,并在工厂实习过,非但是真才实学,而且是半工半读赤手空拳打下来的天下。”在张爱玲的笔下,无疑振保是那个时代的成功人士,事业有成。"太太是大学毕业身家清白、面目姣好、性情温和、从不出来交际。一个女儿才九岁,大学的教育费已经给筹下了。”另外家里还有仆人伺候着。
然,这些生活上的成功光环并没有给振保带来快乐,振保是忧伤和痛苦的。
他的成功是付出了代价,至少他是这样认为,不然怎么会再次与娇蕊在车上的偶然想遇时,他会泪流满面伤痛欲绝呢?
诚然,张爱玲的一双慧眼对当时社会的势利人情冷暖看得是一针见血,是清醒与犀利的,把一个振保活活的解剖了给我们看,血淋淋的腥味,让人在感到恶心的同时,却又不得不对振保的爱情感到痛心和惋惜。又不得不让人深切的体会到人世的苍凉悲哀势利,以及生活的无奈。
这篇小说,首先让人感到很可笑也很同情的是,振保生活中的第一个女人夺走他童男的居然是那个在巴黎穿着红内衣有着森冷的,像男人的脸,古代兵士的脸的丑妓女。看到这,从心底有些可怜起振保来,这让人不能明白,为什么张爱玲要这样安排让振保在以后的一生里都时常为这事感到羞耻和悲哀呢?我想也许这就是她对男人本性的一个讽刺和刻薄的讥诮吧。
振保恋爱了,对方是一个叫玫瑰的英国姑娘,他喜欢她的天真稚气可爱。然而,“她和谁都随便,振保就觉得她有点疯疯傻傻的,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通,到中国来就行不通了。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里,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从这点看来,振保又似乎是聪明和现实的。
“玫瑰紧紧吊在他颈项上,老是觉得不对劲,换一个姿势,又换一个姿势,不知道怎样贴得更紧一点才好,恨不得生在他身上,嵌在他身上。”张爱玲把玫瑰对振保的不舍和爱描写得很是细腻,但是,无论玫瑰怎么流露出对振保深深的爱和依恋,他都没有动摇放弃她的决心。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振保对爱的要求是绝对忠诚,也暗里表现出了他的虚荣,也就是说他不可能娶一个随时会给自己带绿帽的女人。“振保心里也乱了主意。他做梦也没想到玫瑰爱他到这程度,他要怎样就怎样。可是……这是绝对不行的。玫瑰到底是个正经人。这种事不是他做的。”在这样的夜里,“他捧着她的湿濡的脸,捧着呼呼的鼻息,眼泪水与闪动的睫毛,睫毛在他手掌心里扑动像个小飞虫。”
面对热情美丽的玫瑰振保控制住了自己,没有和玫瑰发生性关系,从这里看出了他的善良。正如他所说,玫瑰到底是个正经人,既然要离开她,不能给她一生的幸福,也就不能带给她一生的痛苦。由此,我想到了张爱玲对胡兰成说的一句话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振保回国了,寄居在同学王士洪家里。却和王的太太娇蕊纠缠在了一起,娇蕊在振保眼里是热的有风情的女人,这有着婴孩的头脑与成熟妇人的美是最具诱惑性的联合。这正是振保所喜欢和想要的女人。
振保不在家,娇蕊把振保的大衣挂在房里闻着大衣上的烟味来慰藉自己的想念和寂寞,这还不够,又把振保没吸完的烟拿来烧.......从这里可以看出娇蕊虽然放浪,在认识振保之前有着众多的情人,但现在的她的的确确在爱着振保。一个女人爱上了一个男人原来都是这么傻。不由想到前日夜里和一朋友聊天来着。她说,世上都没有永久的爱,人哪,只有自己爱自己。当时听了,觉得她的话太过悲观,后来想想却又是很现实。
张爱玲是世俗的,她笔下的振保当然也是,大家都评价她是一个远把捉得住的物质生活看得比抽象的理想重要得多的人。因为这样,所以振保和娇蕊的爱情是不会有结果。
王士洪要回来了,娇蕊写信告诉了王士洪她和振保的情事。在这里娇蕊是勇敢和可爱的,在她心里,她不爱了,那么她就不能欺骗王。当然也要对得起自己的爱,她决定要和振保相守一生。可令她难过不能相信的是,她爱的振保为了自己的前程拒绝了她的爱,还说以前是对不起她。看到这,当时我真想给振保一拳。男人啊,怎么能这样自私和薄情呢?
我想张爱玲是绝对报复心较重的一个女人,她也相信人世间冥冥之中都有因果报应吧。振保泡了别人的老婆,结果他的老婆被一个有着恶心癞利疤又小又驼背的裁缝泡了,看到这,真是让人悲哀。以至后来,振保为了发泄心中对老婆鹂的怨恨对娇蕊的埋藏在心的愧疚对在巴黎丑妓女三小时的那永远的羞耻,于是,他开始明目张胆的在外面嫖,在家扔东西......
看完这部小说,不得不佩服张爱玲的才情。把其中的人物心理性格刻画的如此现实灵动。
关于这小说的主人公,还是用张爱玲的话总结概括吧,“他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纵然他遇到的事不是尽合理想的,给他自己心问口,口问心,几下子一调理,也就变得仿佛理想化了,万物各得其所。”
[ 本帖最后由 吻你的泪 于 2007-11-1 10:54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